看完草间弥生的经历才明白,为什么她能成为大牌“收割机”?
她从不关心别人的艺术,也从不学习艺术史,她只会做她自己,完全无视世人的眼光。看过草间弥生的作品,直观的感受是如此疯狂的色调居然还能营造出如此般的平静。她的作品充满了撕裂的疼痛感,感觉这就是一种近乎忘我并且无法抽离的状态。但同时她又有一种安静下来的力量,就像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有着汹涌的暗流涌动。
草间弥生特别不喜欢别人给她打上现代梵高的标签,她自己具有一个独立于世外的精神世界。她从不关心别人的艺术,也从不学习艺术史,她只会做她自己,完全无视世人的眼光。也正因此,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才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语言。
草间弥生到底有多火?
上段时间传出来,89岁的草间弥生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了一个系列滑板,画板上采用了草间弥生的两个作品《DOTS OBSESSION》、《YELLOW TREES》,这事传遍整个艺术圈,轰动了整个潮流圈。但也不意外,毕竟她是“大牌收割机”,这些年LV、可口可乐、优衣库都乐意找她来合作。
在这10年的时间,草间弥生的艺术品、画作在市场上总拍卖价值,从 2004 年的93万多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3545万美元。她的作品《无限镜屋》,合计有16万人进行观看,每人的观看时间只有 45 秒。
草间弥生在东京的专属美术馆需要提前三个月来进行预约,每一天只有四次预约入场,每场最多90分钟,限时限人。
她才不老,她始终是前卫艺术家!
用草间弥生自己的话说:“我始终前卫,我跟别的老人不一样,我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是前卫艺术家,现在我还是。其他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老了,但我永远是前卫艺术家。我是最有才华的,而且我一心工作。我不是波普艺术家,我是前卫艺术家,这个不能再写错了。”
童年时期,她就是个前卫艺术家:
她出生于1929年日本长野县的一个保守资产阶级家庭,家里很有钱。10岁开始,草间弥生便被幻觉、幻听所困扰。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为“人体解体神经症”的精神致病伴随着她的一生,她时常感觉自己的灵魂离开躯体,被幽暗森林里的湖水吸引,然后沉溺在湖中央。
或许一切病症的开端都源自于她的家庭,家里虽然有钱也经常资助贫困的画家,但是母亲却对草间弥生的画家梦想百般阻挠,甚至撕烂她的画作,再加上精神疾病的困扰,她常常有自杀冲动。 数次自杀失败后,她还是决定直面恐惧,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用绘画来让这个世界接受自己。
从西雅图到纽约,她靠艺术活着
当时的日本,思想封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觉得自己的艺术需要更自由的世界。那时候她喜欢美国画家乔治亚 · 欧姬芙的作品,她写信给欧姬芙寻求帮助,想不到女画家给她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西雅图: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28岁的草间弥生拿着母亲给的100万日元和三百套和服来到了西雅图。 临走时,草间弥生决心彻底舍弃过去,便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
美国自由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她的灵感,在西雅图她的画作顺利卖出,又成功举办了画展,不用多久她就被这座城市所接纳了。但是她知道纽约才是她想要去的地方。
纽约:
在纪录片中,草间弥生说道一到纽约,她便来到“帝国大厦”的顶楼,看着这座城市,向自己保证将会用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储存在体内的巨大创造力,征服纽约,闻名全球,殊不知这是她在纽约苦日子的开端。
但是和艺术史上其他充满坎坷的艺术家相比。草间弥生的潦倒岁月并不算太久,只有18个月。这段时间里草间弥生的朋友去探望她,看她经常在巨大的黑色画布上画着白色的网。
她带着这幅画去看参展,数次被拒绝,几经曲折之后。在1959年,这幅著名的《无限的网》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并引起巨大的轰动。
1962年,她与包括Andy warhol的另外七位艺术家联展,展出自己的软雕塑作品《阳具》,这一次顿时让草间弥生声名大噪。
但是真正把她推向世界的是这样一场艺术革命,当时为了反对战争,反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草间弥生带领众多学生,赤身裸体走上街头,每个少男少女身上画着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图案。
她们选择静坐在纽约这座城市街头,发出强有力的呐喊。这场名为 “ 反战 ” 的激进艺术,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亚洲的女斗士。
爱情对于草间弥生也是一场艺术
她的行为传回日本,被日本的国内称为“国家之耻”,家人得知女儿如此疯狂放荡,彻底终止了和她的联系。除了遭到家人抛弃,草间弥生也遭到美国保守人士的威胁恐吓。
但是在这个无依无靠的异国他乡,倒有一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他是美国艺术家约瑟夫 · 康奈尔,从他们认识第二天,两人便一直书信来往,他们爱得激烈、纠缠,却没有任何“性”接触。这样柏拉图式的爱情保持了整整十年,却因为约瑟夫母亲极力扭曲的反对,而不得以分手。
最后一次他们通话,是约瑟夫请求草间弥生不要离开他回到东京,并告诉草间弥生,我为你做了一件属于你的礼物。却不知约瑟夫没过多久 病逝。
得知这个消息后,草间弥生精神状态日益恶化选择回到了东京,住进了精神疗养院,这样的日子她一呆就是43年,每天早上到精神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创作艺术,晚上便 “ 回家 ” 看书。
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让她闻名世界?
在草间弥生的自传中陈述:“我一天到晚都在制造这些令人生畏的形象,借此来克制我的情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慢慢把恐惧变成了我熟悉的事物。”
①《波点》
草间弥生对自己的精神状况相当有直觉,她觉得自己带着一种非描绘圆点不可的创作强迫症。她爱画圆点,也不得不画圆点,她认为地球也只是千百万圆点中圆点的一个,我们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型圆点。
②《南瓜》
南瓜是草间弥生极为重要的创作符号,她觉得南瓜能带给她强大的精神安定感,从日本的香川县自岛、秋天市,都可以看到立体南瓜作品。
③《无限镜屋》
《无限镜屋》是草间弥生1965年发布的装置产品,也是她第一次以镜子为媒介进行的创作。
④《阳具》
主要运用了布料、泡沫、橡胶、纸等软材料制作的雕塑。草间弥生说:“之所以把软雕塑做成阳具的样子,是因为我害怕性,别人以为我迷恋性,才会做那么多性有关的东西,但这完全是误会。”
她是一个不得不创作的“孩子”
到过草间弥生的展览现场,读她的书,看过她的纪录片,对于草间弥生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她就像是小孩子一样画圈圈画了一辈子,初心这个词在她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赚了钱、出了名、白了头,却感觉越来越像是一个纯碎的小孩。
草间弥生曾说她想去谈一场精彩的恋爱,她是不老的,永远青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她坐在满是圈圈的小房间像极了宫崎骏创作出来的怪婆婆,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
她的工作室就在精神疗养院的对面,连她的助理也说这样比较“方便”,犯病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康复后,继续每天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创作,虽然草间弥生已经是日本文化节的国宝,但是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被阴郁、痛苦所困扰。
有人说:痛苦是艺术家的宝藏,经历不断地折磨,才能触摸艺术心灵的光。但是我更希望,草间弥生能像孩子一样地在画画,也像孩子一样过得那么轻松。
作者:BranD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