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生活圈怎么没了(支付宝的生活圈在哪里)
前不久,《支付宝》内竟然出现了一大波尺度不小的女大学生和白领写真照片,这批照片是用户通过《支付宝》近期悄悄上线的“圈子”功能上传的,但这样的方式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支付宝》到底要搞什么?
来龙去脉
去年11月24日,《支付宝》在最新一次更新中,上线了一个名为“生活圈”的功能,这个功能本质上有些类似于社群—依据人们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划分出多个共享社区。“圈子”功能上线之后,迅速成为热点,《支付宝》的使用频率和浏览量也随之攀升。
然而,上线不足一周,《支付宝》却因为“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两个“圈子”,“霸上”几乎每个媒体的头条。
据悉,这两个“圈子”只限于相关的女性用户发布图文信息,男性用户可以点赞及打赏,打赏的金额不定—因打赏功能的存在,部分女性用户试图通过发布大尺度照片来吸引更多人的打赏。而用户信用积分(即“芝麻信用”积分)超过750分,则可以评论。“芝麻信用”积分与个人储蓄、消费、人脉均有关。积分越高,用户在信用上越“优质”。
这一规则和现象引来众人热议。不少网友指出,“圈子”规则的设置,在无形之中会导致一些用户为获取更多打赏而发布不雅信息,而只赋予高积分用户评论权,可能会使这个“圈子”的社交功能发生质变。
2016年11月29日,面对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批判声,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发布内部信予以回复,称自己做错的事情永远不要怪别人,并表示,“校园日记事件”伤害了大家的感情,也会令一直热爱并坚信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文化的同事产生怀疑。彭蕾要求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还规定恶意发布突破底线图片的用户将被永久封号以及永久不能注册,并提出团队内部讨论整顿。日前,“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两个“圈子”,均处于“暂不能加入”的状态。
《支付宝》这次悬崖勒马还算及时,不然这次社交领域的又一尝试不仅会毫无成效,更可能会给其后续在社交领域的发展带来桎梏。危机算是挺过了,但“校园日记事件”的背后,支付宝的探索方向才是更应该被关注的问题。
同是做社交,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不可否定的是,此次大众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晒胸晒腿求打赏”这种话题性现象上,毕竟社交产品中最能引发众人讨论的,无非是这类话题。
社交领域又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对《支付宝》而言,在熟人社交上失败太多次之后,它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陌生人社交上了,而陌生人社交的爆发点从五年前的“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已经回归到比拼大家真实社会实力的阶段了。
颜值或者社会地位,是陌生人社交中重要的竞争属性。而颜值可以凭借照片呈现,剩下的无非是财力比拼。并且,最早把钱直接引入社交的,恰恰是《微信》。2014年春节启动的微信红包,给大家带来的感觉就很不错。
现在,离“钱”更近的《支付宝》,有机会顺着这个趋势,继续深化消费场景下的社交关系。但是陌生人社交有自己的难点和痛点,难点在于如何定位和筛选用户,痛点就是素质和安全。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点呢?支付宝和阿里前几次社交化尝试,都因为场景和形式过于生硬,而未能取得实质的成功。而这次的“生活圈”则有明显的不同—芝麻信用分,这可是仅次于《微信》关系链的量化评价体系,且其应用场景包含了消费、信用和社交等多个维度。
想看看一个陌生人是否可靠,用芝麻信用分作为参考,简单而有效。并且,支付宝基于实名和大数据,对手中海量用户的精准匹配,也是一大优势。
而芝麻信用的目标,正是在中国建立类似美国的FICO信用评价体系,让用户直观意识到提升芝麻信用分带来的诸多好处,这样一来《支付宝》才有机会切入更多的用户场景,社交场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阿里的社交梦为什么非要支付宝来承载?
在《微信》出现以后,阿里第一次在社交领域大举投入的产品是《来往》。不过,阿里以往推广《来往》,需要用户重新安装一个全新APP,这首先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但《支付宝》本身就拥有近5亿用户,绝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重新接受一款新产品。
前阿里高级产品经理、三节课创始人后显慧认为,马云之所以选择《支付宝》作为社交布局的重点扶植对象,主要原因在于:阿里虽然运营很强、战略很棒,但一直都缺乏一个入口。
阿里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一款自己的“入口产品”,做入口一定会选择一款频次尽可能高,且关联相关场景尽可能多的产品。而阿里只有《支付宝》、《淘宝》和《天猫》这三款APP满足这样的要求,但后两者使用场景单一,带有“电商”标签,只有《支付宝》可以延伸到生活和服务的方方面面。
同样肩负大任,《支付宝》与《来往》在思路上并不一样,阿里希望《来往》成为一款社交工具,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社交关系一并迁入。但对于《支付宝》而言,做社交只需要用户增加使用频次,人们在使用支付功能的同时多在《支付宝》APP停留就可以了。《支付宝》作为一款工具,其可替代性很强,如果不增加用户使用频次,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变迁,未来甚至会逐渐被人遗忘。
事实上,自《支付宝》推出9.0版本以来,阿里一直在给它加入社交元素,不管是“朋友”、“商家”的标签,还是“附近可能认识的人”以及这次的“生活圈”,这些动作其实都只是开始,为了提高用户使用频次,《支付宝》必然会采取更多策略,而正在内部测试的支付宝“生活号”就是其中之一。
背水一战能否如愿以偿?
那么,这次推出的“圈子”又能让《支付宝》的的社交梦得偿所愿吗?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美女效应。“性、无聊和免费”一直被人戏称为互联网的三大生产力,想想也不无道理。比如,《微信》刚推出的时候,不也被称为“YP工具”吗?再比如如今大火的直播行业,就凭借无数的“美女”网红吸引了无数流量,以致于被应用于各种营销活动中。去年“双11”,阿里甚至耗费了上千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直播平台的直播报道。
当然,为了避免触碰政策红线,《支付宝》对此应该做好防范—对于发布含有色情、人身攻击、明显广告信息等违规的行为,管理员有权删除其动态,对账号做禁言、甚至拉黑处理。目前,“圈子”会根据类型控制加入门槛,甚至分享和评论权限。
第二,把信用体系引入社交。支付宝很多“圈子”对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数是有要求的,一般都650分以上。据说,在“圈子”里越活跃,芝麻信用分数会越高,此举为刺激用户活跃。这种引入信用体系的模式,无疑是阿里大胆而超前的一次尝试。
事实上,芝麻信用750分的门槛,也将刺激用户不得不想办法不断提升芝麻信用。那么如何提升芝麻信用分数?笔者上网查了一下,提升方式居然有十几种之多,不过简而言之无非就是尽量多使用《支付宝》消费,以及使用蚂蚁金服的金融产品,提升自己账户的活跃度。
也许,这才是“圈子”于《支付宝》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