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Kindle 上的电子书会被远程删除吗?
“你购买并下载到 Kindle 上的电子书,亚马逊有权不通知你直接远程删除吗?”因为 FT 中文网一篇《“消失的电子书”揭示数字产品真相》的文章,这个问题成为昨日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据 FT 中文网报道,微软已在本月关闭其电子书店,电子书也已全部消失。微软会向电子书用户提供全额退款,并向那些在书中做过注释的用户再赔偿 25 美元。
这件事也再次让人们注意到,无论是微软、苹果还是亚马逊,都有小字条款注明提供的是数字出租而非“销售”,意味着用户并不拥有电子书的所有权,而只是被授予了限制重重的使用权。
实际上,不只是电子书店关闭时你的“数字资产”会灰飞烟灭。当出版商不再提供数字版权时,电子书平台也有权远程删除你已下载的图书。
10 年前,应出版商要求,亚马逊向全体 Kindle 用户召回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用户发现这两本书在他们的电子书架上被自动删除,购买款项被退回。
这让读者和媒体倍感震惊与愤怒,用一位读者的话说,这件事就像“巴诺书店潜入你家,把你床头桌上买的书抢走,在旁边留下一张退款支票”一样恶劣。
虽然,Kindle 中文书店尚未发生这样的“远程删除”事件,但 FT 中文网的报道让“数字恐慌”在互联网上蔓延,很多人表示自己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
有用户电话咨询亚马逊中国客服,对方斩钉截铁表示不可能删除已购买的图书。
但《Kindle 商店使用条件》明确表示:“Kindle 内容由内容提供商向您提供许可,而非向您出售。”
不仅如此,Kindle 商店还表示“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不经通知而变更、暂停或中断全部或部分服务,包括在服务中增加或去除订阅内容。”
这意味着如果 Kindle 业务像纸书业务一样退出中国,那么你所购买的电子书也将不复存在。
《使用条件》还对由于无法使用 Kindle 程序所引起的损失的赔偿做出了限定:
据部分 Kindle 用户反馈,虽然购书功能目前正常,但 Kindle 账户充值功能已经连续数天因“系统内部发生错误”而无法使用,这很难不让用户产生恐慌心理。
当然,出租使用权而非出售使用权,已经成为数字内容平台的惯例。虽然在微信读书、豆瓣阅读、掌阅等电子书平台并未找到如 Kindle 商店这样详尽的使用条款,然而,我丝毫不怀疑,在版权、审查等“不可抗力”之下,你书架上的电子书难逃“远程下架“的命运。
在此之前,网易云音乐、QQ 音乐等都曾被指删除用户本地音乐。当音乐全面进入流媒体时代之后,你拥有的只是曲库中所有专辑的使用权,但并没有任何一张专辑的所有权。
随着 Kindle Unlimited、微信包月、知乎书店“会员制”的普及,数字阅读也正在进入“流媒体”时代,我们对于电子书店中一本书的掌控愈发减弱。一本书被下架将会如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一般,无人知晓。
然而,一首被下架的李志的歌消失的不只是 4 分多钟的聆听体验,一同被抹去的还有数千条滚烫炙烈的评论,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抒情与慰藉。
同样的,一本电子书被下架,我们留在字里行间的笔记、感悟也将如草叶上的露水一样蒸发。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是鼓吹“使用权”替代“所有权”的人们所抱持的价值观。但在如今文化产品动辄“下架”(网文整改正在如火如荼)的环境中,就连“曾经拥有”都有可能朝不保夕。
更何况,哪怕已经没有物质实体,我们依然对于“拥有感”恋恋难舍,只有从浩瀚的书库、曲库下载到自己的书架、歌单中,我们才算真正与一本书、一首歌发生了情感连接,它们才真正“属于”我们。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电子书革命进行了十多年后,为何纸质书迎来了复兴;也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数字松鼠”对于囤积电子书资源如此上瘾,对于 readfree 等资源站的关闭如此耿耿于怀。
而个体丧失对图书的“所有权”,也意味着《1984》预言的“谁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任何一期的《泰晤士报》若需要改正,需要将有关的材料汇集核对,该期的报纸便要重印,销毁原来的版本,将改正后的版本存档。修改的工作就这样不断进行;而修改所及,也不限于报纸。举凡书籍、杂志、小册子、海报、传单、电影、音带、漫画、照片--总之,只要一种文献资料可能具有政治性,或者意识形态的意义,其修改的命运便概莫能外。过去,时时刻刻都遭到翻新。新闻也罢,观点也罢,只要有悖于当前的需要,绝不容残留在记录里。历史变成了一张羊皮纸,可以按照需要擦净重写。这样的工作一旦完成,便绝无证据可以证明,发生过任何伪照历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