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但是记不住怎么办(为什么看完书什么都记不住)
新年伊始,我的一个朋友给自己立了这样一个flag,一年要读30本书。
我就是那个朋友,去年也是这个flag,然而去年只读了24本书,所以今年一开年我就开足马力、本着绩效目标要往前赶的原则,运用网上所教的各种快速阅读法,在1月份我就迅速的读了4本书。然而当我在2月1日,做1月份复盘的时候却发现,这4本书除了书名还有模糊记忆以外,好多内容都记不清了。于是我感到有些懊恼,这样读书快是快了,可是啥也没记住呀,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呢?毕竟能做到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2月份我调整了自己的阅读方法,既不再追求阅读的速度,也不再逐字精读内容。
因为我发现,在追求阅读速度的时候,阅读质量肯定会下降,这有点像给自己的绩效考核,既然考核目标是1个月要读完4本书,那行为就变成了快速浏览,只要“看完”了4本书,自己的月度目标就达成了,自己也获得了成就感。然而,我很快发现,我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要阅读多少本书,而是要借助读书的方式获取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那么快速浏览和我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
而去年的精度方式,几乎要求自己每一段话都不能放弃,因为做培训的我贪心地认为总有一天会用上这些知识。尽管有些内容读起来晦涩难懂,让我读两句就想放弃,我仍然像啃硬骨头似的在反复啃来啃去。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啃多了骨头”非但拖慢了我的阅读进度,而且还让我对阅读失去了兴趣。直到有一天我在“啃完一本硬骨头”之后,换了一本新书,而这本书是我感兴趣的领域,因此读起来非常快,有点一气呵成的感觉。我才反应过来,要带着目的读书、读真正感兴趣的书。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思考,我对自己的阅读计划有了如下调整:
一、有目的的读书。
没错,成年人的行为就是这样功利,或者说我就是这样功利,在当前阶段对我没用的书再精彩也读不下去。比如最近发现樊登读书会上近期更新的人文类图书《崇祯传》、《饥饿帝国》这类的书,对我的吸引力就不大,即便是听书也会脑子里经常走神。是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不文艺、没有人文情怀的人,硬读是没办法的,还不如换一些《减压脑科学》一类的书来得实在。当然这并不是说樊登读书做得不好,因为相信有很多读者是对人文类书目感兴趣的,而我也是因为做培训师职业的影响而对工具类、经管类的书目会更感兴趣。所以有目的的读书,会让读书事半功倍。
另外,有目的的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检验读书成果,翻开一本书之前,通过书名、书籍介绍、或者可以通过豆瓣书评对书籍有个大概的了解,设定1-3个读书目标,带着目标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像寻宝一样去找寻读书目标的答案,找到了就会很有成就感,读完后复盘自己之前设定的1-3个读书目标是否都满足。即使没有满足也会对自己下次选书或者调整读书目标提供帮助。而且除了已经设定的读书目标外,也许在读书中还可以有意外惊喜,收获目标外的成果。而且,这些目标最好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联,这样才会更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比如我读《减压脑科学》的目标是想为我的《情绪压力管理》课程吸纳新的研究内容,目标1、提供更多的生理学研究支持,更新课程的前沿性研究;2、学到更多以生理学为基础的减压方法,佐证减压工具的有效性;3、收集案例情境故事,增加培训课程的丰富性。
还有读《非暴力沟通》一书时的目标设定为:1、在沟通中如何不委屈自己的表达诉求;2、在沟通中不要把话说得太狠而伤害他人;3、为什么有时候我是好意沟通到对方耳朵里就激起了他人的情绪。这每一个小目标都会成为我未来分享的小文章。
二、用主动学习的方法读书
我们在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看到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其中听书的留存率只是5%,看书的留存率是10%,所以看了许多书,什么也记不住是正常的。而真正高留存率的方式是主动学习,即讨论、实践、教授给别人。
1、讨论
读书中的讨论可以分为自己和自己讨论、以及自己和他人讨论。自己跟自己讨论,就可以运用上面所说的带着目标读书,把目标当做一个问题,把读书的成果当做答案,形成一个讨论的氛围。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前面的想法可能会在书后面内容中得到回应和解答。那自己和他人如何讨论呢,读书会是一种形式,更为常用、便捷的形式是运用豆瓣读书或者微信读书,在豆瓣读书中有许多小伙伴会写读书短评或长评价,其中就不乏一些观点的碰撞,这些评价中可以再次重申自己忽略了的内容点,也有可能从与自己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书中的问题。微信读书中的“讨论”就更加“及时”一些,当读到某些内容时,读者可以划线并下下对该篇内容的思考,其他读者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思考或回应他人的思考。可以说微信读书给了我很多读书时主动思考的锻炼。因为自己读书时难免就一味地大段大段的文字往脑子里灌,而真正吸收了多少并不知道,微信读书中时常跳出来的思考可以不断提醒我,“看到这段内容,你有什么想法么?”所以不断地要求我在阅读的同时要跳出来主动思考或参与他人的讨论。
2、实践
读了的书只有用起来才是自己的,不然始终是作者的。就像前面举的例子,《非暴力沟通》中讲到如何在沟通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呢,既不委曲求全、又不强人所难?书中给到的模型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那么就在生活中找一个场景去试一试。也许成功了,你从此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诉求;也许失败了,那再翻翻书,看看是否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样反复不断,直到掌握了这项沟通技能,这本书读起来才真正有效。
3、教授他人
通过教授给他人的方式而自己获得学习收获的方法也叫费曼学习法,听起来挺技术流,其实用培训圈里简单的话解释来说,就是以教促学。也就是说将书中的内容换成自己的话讲述给他人。请注意这里不是指复述书中的内容、考验背诵能力,而是考验的是理解能力。你甚至需要完全打破书中逻辑框架,自己组织语言将内容讲出来,而这个过程才真正是将书中内容内化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逻辑、用自己习惯的语言、用自己身边的案例,把它讲出来,记忆才会更加深刻。
以上,也是我的思考和收获,有目的的读书更有利于应用书中的内容,主动学习的方式读书更有利于书中内容的内化。不再过多注重输入和将焦点聚焦到输出上来。读书就像吃饭,饭吃进去了会变成营养储存在身体里,动起来才会创造价值。此时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