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的利弊(如何看待扫码点餐)
课前提问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不少公共场所大力推广“无接触”服务,比如餐厅的扫码点餐、结账等服务,大大减少了服务人员和顾客的面对面接触。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少消费者在扫码时发现,注册程序中往往要求顾客手机号注册、授权登录、个人信息同步后才能点餐,这让消费者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了担忧。
那么,这些强制要求是否属于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往下翻↓↓
小政学堂开始上课!
举个栗子
徐大来到一家综合性商场吃饭,在一家米线店坐下后,打开手机“扫一扫”桌子右下角的二维码准备点餐。但扫码进入点餐页面后却提示,要获取微信个人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等,加入会员才能操作点餐。徐大叫来服务员想拿菜单点餐,又被告知没有菜单,只能扫码点餐。徐大认为,扫码点餐本来是件好事,方便消费者,现在被有些饭馆弄得很复杂,还要加入会员收集个人信息,不加入还不行!后来,他换了一家饭店吃饭。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法官释法
手机号、身份证号、出生日期、住址、行踪信息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明确了个人信息收集的规则。也就是说,收集个人信息需要当事人“知情”——商家需告知消费者收集信息的目的、用途、范围、处理方式等,同时还要征得消费者同意。
此外,消费者如果不同意“扫码点餐”的点餐方式,商家应提供线下的“菜单点餐”。消费者点餐时只需要明确购买种类及数量即可。商家搜集、处理消费者的电话号码、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如今,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但在某些消费领域,传统的消费方式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仍需要保留“菜单点餐”方式。而且,很多消费者可能更偏爱打开菜单挑选美食的过程,这也是消费体验的一部分。法院在此提示,餐饮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做到合理合法,尊重消费者的个人意愿,依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随堂笔记
扫码点餐不能“任性”,消费者权利更不能“让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个人信息过度泄露,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扫码点餐行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守住个人信息安全防线,不能让“便利”演变成“麻烦”;另一方面,商家要从服务和方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能把扫码点餐作为唯一选项,用真情服务来赢得顾客青睐,坚决避免使用商业欺凌的手段获利。
下课时间到
小政与你下节课见
想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智能小政”24小时
在线等你
策划:李祺
编辑:臧凌
素材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