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索哪些犯法(网上搜索内容会泄露吗)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减肥”,然后再接着访问其他某些网站,就会出现“减肥”相关产品的广告。是电脑有记忆,还是你的浏览记录被人追踪而进行精准营销呢?早在2013年的时候,南京的燕子(化名)就因此事将百度公司告到法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个发生在6年前的案件。
案件:
2013年,燕子在浏览网站的时候发现,无论她在单位的电脑还是家里的电脑上网,只要她使用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再访问某些网站的时候就会出现与该关键词有关的广告。这让燕子感到非常惶恐,担心她的隐私被进一步暴露在网络内。燕子认为,百度公司利用网络技术,未经她本人的知情和同意,记录和跟踪了她所搜索的关键词,将她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内容、工作特点等显露在相关网站上,并利用记录的关键词,对她浏览的网页进行广告投放,侵害了燕子的隐私权。燕子遂将百度公司告到了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这个案件结果怎么样呢?也许你从没关注过这个案件,但从目前百度搜索的体验来看,仍然基本是“你在看的,它都知道”。
一审法院强势地站在了个人隐私权的一方,认为燕子在网络空间留下的活动轨迹,展示了其个人上网过程的偏好等信息(以下简称“cookie信息”),该cookie信息具有私人属性。百度公司对燕子浏览网页形成的cookie信息的搜集以及个性化的广告推荐,构成对燕子的隐私权侵害。
但一审法院未充分论证cookie信息具有“个人识别性”,即cookie信息虽然描述了某人的隐私特征,但无法识别和判断这些私密信息属于谁的。这为百度在二审留下了反败为胜的空间。
二审法院最终判决百度公司对燕子不构成侵权。二审法院认为,用户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形成的检索关键词记录,虽然反映了网络用户的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具有隐私属性,但这种网络活动轨迹及网上偏好一旦与用户身份相分离,便无法确定具体的信息归属主体,不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同时,二审法院对技术原理进行了梳理,Cookie技术主要用于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的信息交互,百度推出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只发生在服务器与特定的浏览器之间,没有对外公开宣扬特定网络用户的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因此,二审法院最终判决百度公司不构成侵权。
一审、二审法院截然不同的裁判观点,引起当时舆论的一片哗然。一审的裁判存在其逻辑的漏洞,将cookie信息定性为隐私,在理论上可能比较难得到支持;但二审的裁判也因将cookie信息排除在个人信息之外而广受诟病。
纵观世界各国对cookie信息的立法,欧盟和美国均将对个人具有识别性的cookie信息定性为个人信息。今年1月,Google在法国就因违反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RP)规定收集用户信息,而遭遇法国国家数据委员会5000万元欧元的罚单。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未落地,从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草案看,对具有个人识别性的cookie信息进行了规制,确保信息主体享有选择权,可在显著位置一键退订。目前,尽管百度搜索引擎页面下方标注有小字体的《使用百度前必读》,但像cookie这样的技术以及目前网页版面的设置,对普通大众而言缺乏透明度,普通人比较难快速选择屏蔽。希望技术的发展、立法的完善,不仅给我们带来更多生活、工作的便利,也能对个体权益进行较好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