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韬的产品圈:[3]做产品没有成功与否
操作方法
- 01
还是以前几天写的状态为开头“做产品你说你的更赚钱因为用户广,我说我的更赚钱因为数据多,他说他的更赚钱因为创意好,其实把成本减去,盈利多少一看便知。”产品的成功与否本来就很难下定论。 我是负责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所以前一段时间比较关心平台之战,其实这已经不是新闻了,只是拿来说说:微软颠覆了一下,苹果发布了一下,至于谷歌,算是更新了一下。不过目前看来,负面新闻较少的恰恰是谷歌,没有高管离职的也是谷歌。 先说下微软,去年下半年发布用户预览版的时候就装了一个试试,主要动力是微软宣布win8兼容移动终端,当时觉得流畅度什么的还好,用着是不太习惯,负面说法也比较多,但是去年在试用的那一天中,脑子里时不时的冒出类似“实现无缝连接”的想法。当然,微软怎么想的我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大家已经都看到了,它要把平台融合起来,然后这个重任就交到了Sinofsky的手上。 其实这对于Sinofsky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自己心里也应该清楚这一点,平板电脑的成功太意外也太临时了,如果是我接到这样的任务,首先工作日程表前三天的工作内容可能是“缓和不知所措的状态”。最后Sinofsky的作法让我更不知所措,他还真的把平板和PC“捏”在了一起,一个系统,两套东西,你想用哪套用哪套。 周围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注意win8的平板部分,比如surface,他们认为微软要开始做平板了,可是我却不这么看这件事,在我眼里微软的业务还是PC业务,只不过它把PC端的形态改了一下,Sinofsky要颠覆的还是PC产业,而不是平板电脑。surface有键盘,surface能直接在win8市场下载PC端应用安装并使用等等,它就是PC。也许把它看做PC是我的一厢情愿,这跟前几年的上网本一样,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这个东西,觉得怎么会出现这么无聊的产品,不过现在看来业界里也确实没上网本啥事儿了。 人们对win8褒奖的比较少,Sinofsky推出win8的步骤与否也让人深思,是否应该直接推出一个变化这么大的、“捏”在一起的系统?当然,也显示出了Sinofsky确实很可能不太擅长合作。 面对去年微软发布win8预览版并声明兼容移动终端,苹果会想到什么?微软和苹果各有一个强项和弱项:微软是PC界的“根”,移动终端半死不活;苹果是移动终端的大哥,PC端特别尴尬。但是随着win8预览版发布,苹果肯定是要考虑几点的: 1、微软是发布系统,更新一代之需要付正版系统授权的费用,就算在国内,大一些的企业也支持正版,苹果的系统是跟随设备的,一年换一部手机的还是少,更多的时候这跟习惯有关而不是钱。这意味着苹果的东西要更有创意,迭代更快,投入的研发资金需要更多。 2、销量是苹果高,规则还是微软定,不管用的是不是盗版,PC系统用户比苹果手机用户多是事实,当初vista负面新闻比win8多多了,用户还不是跟着微软走,大不了不升级,依然用xp,可是xp也是微软的,微软是想变就变,苹果是随机应变。 3、现在市值高没用,IT行业可不比传统行业,值钱的时候风光无限,不值钱的时候一文不值,往往从值钱到不值钱还是一夜之间的,你看苹果现在股票蒸发了多少。 竟然IOS已经深入人心,何不把MAC业务和IOS融合,让IOS去慢慢的感染用户习惯MAC? 这么做有搞头,但是有障碍,那就是Forstall。这号人物还是很牛的,有小乔布斯职称,翻开他的经历,IOS的业务都是他带头,包括开发工具和环境。但是他的小乔布斯称号可不仅仅是在行业敏感度上,还有人际关系,两个平台的整合牵扯了很多的人,而且虽然他前期参与过MAC的开发,但是后期渐渐的已经看不上MAC业务了,越过他更是不可能,加上些其它原因,最后导致被辞退,接任他的人是MAC的负责人。 IOS6虽然问题百出,但是升级的用户却很多;win8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用户买不买账还没谱;现在两个世界瞩目的高管先后离职,不禁让人深思产品到底怎么定成败。 大家应该都知道五分钟,当年开心农场、小小战争用户量惊人,后来转型到手机游戏,短时间内龟兔再跑用户量就达到20万。可这样一个企业,最终转型失败,融资失败,退租,公司拆分,创始人一个运营新浪微博游戏,一个淡出公众视线。这么多“成功”的产品,都换不来一个企业的维持。 成功与否的只能是企业,不会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