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本质就是:迎合用户
偷看了一眼上次的更新,大概还是在两周前。中间在忙一些事务,又换了新的工作,目前还处在了解业务的状态中,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中间有朋友问到:你是怎么看待「迎合用户」这件事的。我觉得这件事还是要看主观意识真正希望将产品打造成什么样,客观上的话未必有绝对的答案。
比如苹果,在各大厂家出全键盘手机来试着迎合用户的时候,iPhone 4 出了;在电商大公司在叫嚣消费升级时,拼多多就做了低消费人群并高速增长。那么作为设计师,是否有什么「方法/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判断,哪些用户需求该迎合,哪些不该?答案是:可能没有。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让我严肃的思考起一件事:我们做产品(如果公众号是个产品的话)要不要迎合用户的口味?
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思考:肯定是要迎合的!
试着表达下我的观点,不一定对。
01.
我先拿自媒体来举个例。
互联网发展日渐成熟,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们借助自媒体平台可以分享内容,这种分享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点。而这也让我们迎来了内容创业这个大机遇,这个时代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创作内容不再只是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也可以利用这个兴趣来获得丰厚的酬劳。而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风格和规则,顺应这些规则来运营才能够有好的效果。
经常会听到一些朋友抱怨,说自己写的文章总是受不到重视,而且文章即是,质量又高,但是推荐量却十分少,根本赚不了钱。其实会出现这个原因并不是因为作者能力低(前提是能力确实不错),而是因为没有掌握规则,所谓的规则无非就是两方面:「平台的推荐运营规则」以及「平台用户的阅读喜好」。如果你既没有按照规则办事,又没有对读者「投其所好」,你的文章自然也就不受重视了
。
比如有些平台的读者偏爱阅读文风直白,轻松,简洁易懂的文章,但有些作者就偏爱写复杂、深奥的内容,阅读量如何会高呢?即使是自己运营的公众号的读者,也不见得都会喜欢读你写得深奥文章。
虽然很多平台都鼓励内容创作者写 2000 字以上的文章,但总体来说,过长的文章也确实更容易让读者跳出。这一点从微信刚发布「订阅号助手 App」就能侧面看出,公众号也开始鼓励作者写短文,因为快餐式短文的阅读量相对来说更高,而且在手机上发表文章,怎么可能写得了长文呢。因此,一篇文章,配合图片,简单直白,短小精悍即可。这不就是迎合用户的一种形式么。(然而我这篇文章就是不配图,☺️)
但是有人会说,张小龙做微信提倡「三不原则」: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你又如何解释?
比喻一下:这就好比高富帅追女生,奉行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的原则,然后普通男士效仿之,结果注孤生。这跟做 App 是一个道理,一个中小企业效仿微信的「三不原则」,结果就是:微信还是微信,其他 App 还是其他的 App。
02.
曾经看到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产品是 1,运营是 0,没有产品当然就没有运营,但是运营也能放大产品的收益,将 1 变成 10 甚至是 100 。我个人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运营并不只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它能做的还有更多!如果仅仅只是迎合的话,运营价值就始终为 1,如能学会引导用户做出改变,就能做出从 1 到 10 的变化了。
毕竟一味靠迎合是无法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就提到:那些靠迎合用户需求而做延续性创新的公司,是如何惨败于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公司的。从开头苹果公司和拼多多的例子中就能说明原因。
所以想要避免服务同质化,就需要在满足用户兴趣的基础上,从「点」与「好奇心」进行延伸设计。点与好奇心的核心就是「产品设计差异化」,这块内容就跟我开篇说的一样,没有绝对理性的答案,不同业务就有不同的方向,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得不到的东西是最能刺激到他们的,用户不知道的东西也是最让他们好奇的。
其实许多团队还会着重对「反馈中心」进行设计,且将其智能化。这里收集到的信息是在数据层面无法获取的,这也是一种收集用户需求的方式。如果能够控制好用户的好奇心,并且跟核心玩家深度结合,也一定能够起到良性作用!
小结
最后来个脑洞,论证我认为该「迎合用户」的观点。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作为产品、设计师、程序员,大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用户」:用户会这么想、用户会觉得、用户不知道、用户云云……其实这个用户就是自己,只不过是你认为用户会怎么样而已,那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已经从主观认知上在迎合用户呢?嘻嘻。
所以从发展结果来看,能打破规则的要么就是本身已是巨头,改变用户习惯;要么就是找到服务差异性,寻找到突破口。而他们的本质其实还是「迎合」,迎合用户兴趣、迎合用户习惯、迎合市场方向等等。所以迎合,是一定的,就看能否从「迎合潮流」中找到突破口罢了。
呆呆U理
作者: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