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现状与趋势(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伴随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中国电影也走过了七十年的光辉历程。回首过去,七十年的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映照了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记忆。
作为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论坛活动,在14日下午举办的“光影七十年奋进新时代”主题论坛上,业内专家学者立足中国电影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传承激发奋进,探讨了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核心精神与艺术风格:展现出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多角度透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电影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满目疮痍,但中国人民的精神空前高涨。这个时代诞生了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桥》;首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故事片《林则徐》,以及展示上世纪50年代特有的蓬勃之姿的电影《五朵金花》等。进入上世纪60年代,《大闹天宫》《甲午风云》等电影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到上世纪70年代,一部《小花》震动了中国影坛,随之出现了像《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影片,创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燃起了大众对电影和美好生活的热情。
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介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中国电影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和风格,“以谢晋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创作拍摄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以谢飞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创作的《城南旧事》《本命年》等影片,细腻而富有诗意;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创作的《霸王别姬》《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强烈的探索精神、忧患意识去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相继出现的第六代导演,以及此后诞生的新生代导演,从人生经历出发,在电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多角度透视,形成了多样的电影形态和美学风格。”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探索》中提到,70年来,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既表现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和人道主义力量,同时也得到了主流市场,不仅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今年是现实主义的大年,人们将看到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个时期出现,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好的舆论环境和产业环境,让中国电影更好地继承、传承、发扬下去。”
年过古稀,作为一名“70后”,谢飞导演由衷感慨,我们一定要经常反思、总结经验,在中国电影之路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创作经验,他表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的电影人就创造了比较受欢迎的类型,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就是家庭伦理类型,“这种用家庭命运变化、伦理研究,来表现大时代、表现历史、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在中国是有非常悠久成功的传统的。”另外,他表示,中国动作片、功夫片也是中国电影比较优秀的传统,而在之后也得到了发展。
谈及中国电影对世界的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说:“在1924年,我们就进入到武术指导或者动作导演的序列,中国电影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职务叫武术指导或者动作导演,我们武侠动作电影有最长久的系列片集。中国人讲武舞不分家,所以中国人对武术进击的过程当中,喜欢将武术动作舞蹈化,武侠对动作的展示,消解了暴力性,这种方式,对整个世界电影的暴力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改变。”
内容与题材:始终跟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
曾执导过《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疯狂的外星人》的“鬼才”导演宁浩,谈及这些年自己的成长时,他表示,“其实首先我觉得特别感谢这个时代,因为我刚好赶上了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十年,我们赶上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2003年之后,不非得是电影厂才能拍电影,可以用市场化的办法跟民营公司合作的方式拍电影。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记得拍《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就已经是数字机器拍摄,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不久之前,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觉呈现和中国式的集体英雄主义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导演郭帆表示,是时代造就了这部科幻电影的成功,“要感谢这个时代,很多电影类型能够成立是因为这个时代,比方说科幻片这个类型,如果没有时代和国家发展背书的话很难成立。我们看到玉兔在月球登陆,照片传回来,我们就会对国家航天事业、航天人非常有信心,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航天员、航天器时,就会坚信不疑。”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表示,中国电影新时期以来,电影人始终在摸索的一件事──如何释放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活力。而现实的政策、技术、资本都是解放想象力的重要部分,创作内容和题材始终跟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嫦娥登月,《流浪地球》能有这样的家国意识和想象力;如果我们没有改善民生的意识,我们很难想象能有尖锐的《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作品。”
作为一名“80后”导演,郭帆在影视创作中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说:“我想做跟电影工业有关的东西,因为电影工业形象化的描绘,就是一种工具。因为文化的原因,很多好莱坞式的工具拿过来很难落地,未来十年是我不断地寻找工具的十年。”郭帆表示,虽然今年有《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但不等于科幻片类型已经确立,“什么时候像好莱坞一样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个类型确立了。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次至少让投资人看到可能性。”
宁浩则表示,导演要平衡电影的艺术属性、商品属性、娱乐属性是非常难的,所以,他希望未来可以有专门的、有影响力的电影艺术评价系统和奖项,将电影的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分开评价,不要变成“一锅烩”。
道路和方向: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美学体系和专业度
在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努力下,中国电影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张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电影的总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攀升至2018年的609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生产大国,全国银幕数2012年的1万多块,2018年增长至6万多块。中国电影的崛起,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大幕。
对于电影行业如何与时代一同进步,也是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社会,电影必然呈现一种新的形态,当新科技让全世界的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中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美学体系和专业度,才能找到将中国电影变成世界电影的方式。而根本的问题,就是产业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聂伟则以“钛合金”来形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十年,钛合金既有延展性,又能抗压,不断累积着属于自己的经验和道路。“电影人永远年轻。”聂伟道,随着互联网和各种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年人喜欢的短视频、手游正在改变电影的市场和形态,而电影如何与这些新的形态共处,也是未来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实不仅指对当下社会的注视,更是对历史的正视”,贾磊磊认为,立足现实,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进程当中所必需的文化自信和原动力。“现实”是对中国电影未来清晰正确的远视,认清中国电影在行业政策、学术理论、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足,才能不负70年来代代电影人的努力,实现中国电影的强国之梦。
“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大的主题,就是要走向电影强国。”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如是说。在他看来,推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任务在于进一步推进电影的供给侧改革,优化电影市场体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是要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各得其所,能够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另外要拥抱高科技,实现融合发展。要用国际通行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电影更好的国际传播。这样中国电影的发展才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