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开启率拯救指南
手机推送通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ush,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让我们即便没有在使用手机,也可以及时收到消息通知,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在我的印象中,早年App还没有那么多,推送也没有很频繁,偶尔收到“叮”的一声,知道有新消息来了,还有点小兴奋。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App遍地开花,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各家产品就像是给皇帝塞女儿一样,铆足了劲儿发push,让我这种手机里有上百个App的人简直不堪其扰。长期骚扰下来我形成了一种习惯,但凡问我要不要开启通知的,我的手指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在我都没反应过来就直接点了不允许!(导致我写这篇文章时好几次想截图都迟了,还得删了重新下载TAT)相信我不是一个人。
感谢系统的通知管理权限,用户的世界清净了。但是产品开发者们就不好受了。用户不开push,对日活和留存数据来说绝对算是致命一击,就像是拉黑名单了一样,别说进一步发展了,连勾搭的机会都没有。我所了解的一个短视频产品,推送开启率只有15-18%,也就是说,给6个人发消息,收到5条“对方已拒收”,画面不要太惨。
虽然我本人就是拉黑那一边儿的,但是站在产品设计者的角度,本着职业精神(和绩效奖金)我们还是要想办法为自家产品的茁壮成长着想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提升通知权限的开启率。(以iOS为例分析,Android请自行推演~)
I 系统不是自己人
先来看看目前市面上很大一部分App都在使用的方法,在首次进入App的时直接调取系统默认获取权限对话框。
系统自带的对话框是各产品通用的,也就是说不会倾向于某个产品。它只是向用户传达了产品的请求,但并不会替产品“求情”。因此直接使用这样的对话框其实效果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归类一下,主要有以下4宗罪:
1. 太生硬
a. 首先字太多了,用户现在一心想看看产品是什么样的,忽然冒出三行密密麻麻的字,谁会有耐心细细读完呢?
b. 其次,文案太专业化了,不够人性化,要知道大部分用户并不知道“通知”和“提醒”有什么区别,“图标标记”又是什么鬼,他们对这种书面的词汇不感兴趣,基本上属于扫过就忘,所以这几行文案基本上是没有起到什么积极作用的。
2. 太公正
往往我们问别人这种Yes or No的问题,心里都会有个期望答案的,就像跟领导请假一样,巴不得两个按钮全是同意。
然而系统自带的两个选项,只是客观公正地提供了选择,除了允许在右边比较占优势外(靠近右手边更容易被大部分人点击),其他的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自然也没有对用户产生引导。
3. 太直接
既然是希望用户赋予产品某项权利,主动权在用户,作为请求的一方总归要有点“求人”的觉悟的,而系统对话框这种出现方式,一见面就直接问人家要不要收通知,这就像相亲现场开口第一句就是要不要跟我结婚一样,对方还不知道这个产品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接受通知有什么好处…怎么会轻易接受呢?说不定还要私下吐槽没礼貌呢。
4. 太大众
使用系统默认的权限获取对话框,除了双引号里产品的名字不一样,别的都是一摸一样的,也就是说,拒绝过别的产品的人,看到这熟悉的提示框,很容易激起条件反射,想也不想就点了不允许(比如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躺枪吧。
但是想要开启通知权限,系统这一关绕不过去呀,该怎么办?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聪明的产品人总能想到拯救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个惨痛的基础上如何拯救通知开启率吧。
II 抢救系统对话框
1. 情感化铺垫
在弹出系统对话框之前,先进行人性化的解释说明,说明开启通知后用户可获得更好的服务。使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案不能平铺直叙,需要对用户具有足够吸引力,可以使用一些运营写推广语的小技巧,比如用“免费”“获得”等利诱啊,或者用“错过”等引起损失厌恶的文案等,具体可以自行搜索~
2)搭配亲和的视觉效果,让用户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如果有吉祥物就用吉祥物,没有的话也最好搭配美美的插画,让人不忍拒绝
3)突出同意按钮,弱化拒绝按钮
2. 借势新手引导
试想你第一次去一家健身房,刚进门一个膀大腰圆的陌生壮汉径直走过来问你办不办健身卡,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抗拒的,抛开费用不提,你第一次来,都不知道这里环境怎么样,也不了解这个人是谁,怎么会轻易作出决定。但如果,他非常热心的给你介绍更衣室在哪里、该怎么热身、器械怎么用,顺便问问你老家哪的工作顺不顺利,以后有需要随时找他…聊个几分钟后你对他好感度暴增,这个时候他问你有没有办卡的意向,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拒绝了吧。
同样的,用户第一次进入产品,对产品的功能和特点都不了解,趁新手引导为用户讲解产品的主要功能时,借机引出开启通知能给用户带来更好服务的必要性。这个时候用户在看前面的新手引导时已经习惯了接受信息,就不太容易直接拒绝你紧跟着提出的请求。
看示例:
3. 视觉引导
在给出用户选择时,视觉引导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避免用户的“习惯性拒绝”。
如图中糗事百科中的系统弹窗其实是一张图片,通过新手引导的方式圈出允许的位置所在,“教”用户下一步应该点哪里,用户点击“我知道了”才会弹出真正的弹窗,这时候因为有先前的引导,用户也更有可能遵照引导点击“允许”。
腾讯手机管家则是在系统弹窗下面一层的蒙层上增加了一个上下移动的手指图标,因为动态的图标更容易吸引目光,同时人们会下意识看向手指指向的地方,因此也就更可能点击“允许”按钮。
III 不能放弃治疗——再次说服
1. 关键操作之后(/互动/消费等)
在关键操作后进行情感化提示。用户刚完成关键操作,相当于在心理上已经对产品产生了初步的认可,此时提出进一步“深入交流”的请求,根据承诺与一致原则,用户更有可能接受邀约。
2. feed流中插入
在feed流中插入轻提示,可以在不打扰用户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提醒的目的。
3. 常在提示:消息中心
在消息页面,可以用信息条或开关选项等方式,进行常在提醒。用户进入消息页面就意味着有查看消息的需求,在用户有需求时进行需求相关的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4. 常在提示:任务中心
如果你的产品有任务功能,那么把打开通知作为一项任务也是不错的提示方式。在任务奖励的激励下用户会更有动力开启通知。
总结
通知的开启率对产品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情感化提示、新手引导、视觉引导等方法抓住第一次请求的机会,尽可能增大用户开启通知的几率。即使用户在第一次没有同意,我们也可以在之后与用户的相处中,在合适的地方进行二次劝说,如关键操作后、feed流,或消息中心。
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比如首次的引导可能导致启动时间过长,如果你的产品在开机时就已经有很多前置的弹窗了,那就要考虑好这些弹窗的内容和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二次的说服方式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场景和频率,避免干扰到用户的主要操作。
阿肆的碎碎念:可能有人会觉得文中有些方法会比较“心机”,千方百计“算计”用户,这难道不是违背用户体验初衷的吗?我个人觉得吧,这大概就是产品需求和用户需求互相妥协的结果,虽然给用户提供极致体验是最高目标,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是必要前提,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只能是在保证满足产品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最佳体验。
参考链接
1.《提高 iOS App 通知功能启用率的三个策略》作者:javenfang
2.《「推广运营」为什么 Uber 的推送打开率超过 60%?》作者:aven Fang
海盐社(公众号)
作者:阿肆St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