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为什么要设立奖励金和奖励金翻倍?
什么是支付宝奖励金?支付宝为什么要设立奖励金和奖励金翻倍?
1. 什么是支付宝奖励金?
在线下活动门店用支付宝付款,每日首笔有奖励金,在每周日到周四支付后发放奖励金,周五周六当现金使用(所以奖励金不需要你自己去领取,会在支付后自动发放)
活动时间:2017年3月5日至今。
关于翻倍:使用花呗,余额宝支付宝,获得的奖励金有一次翻倍机会,反背后最高可获得999元。
翻倍的步骤:使用支付宝花呗/余额宝付款-支付成功-点击【翻倍】,当天翻倍有效,在周日-周一的一个活动周期内,最多可获得5次翻倍机会。
2. 为什么支付宝要设置奖励金机制?
2.1 支付宝的KPI
支付宝官方微博在今年3月初曾放豪言,希望能够推进中国在五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并且要和那些“只能用现金”的场所死磕,为了推进社会无现金化,支付宝3月在微博上宣布,将开启新的奖励活动,鼓励更多的人使用支付宝付款。按支付宝小编的倒计时来算,应该是在2022/2/28完成。
目前,2017支付宝用户数量达4.5亿,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数已超2.7亿 移动支付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过去一年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中国“千禧一代”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力量,并将影响未来十年的经济格局,比如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
面对即将全面占领的年轻群体,要实现无现金社会,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如何拉拢中老年群体加入移动支付浪潮。虽然奖励金平常也就块儿八毛的确实不多,但用真金白银的补贴随减方式鼓励消费者使用支付宝,的确能吸引以勤俭节约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上一代。在父母会使用支付宝的前提下,很可能为了这不到一块钱的奖励金而记得支付时打开支付宝。那句话说得好:“不要小看自己的花钱能力,也不要小看父母的省钱能力。”
2.2 与微信钱包竞争线下支付市场
微信支付场景VS支付宝支付场景
为什么很多小额生活场景,人们喜欢用微信支付而不是支付宝?这回到一个问题,微信人人都有,门槛极低,可能朋友间发几个红包,里面有几十块钱,顺手就用了,就算支付环境不安全钱被盗了也没事,反正没人会在微信里留太多钱。
支付宝就不一样了,从上线伊始,它便充当着线上保险柜的角色。年轻人习惯将每月结余的工资放在余额宝里,但没人会为了买一袋烟,买一根冰棍儿,去打开保险柜进行支付。所以,小额场景下人们更容易直接打开微信支付;但如有大额的支付发生时,还是支付宝放心一些。
支付宝需要努力地重塑自己专业资金保险柜的支付工具形象,让人们习惯在小额支付的场景下打开。奖励金机制首创于微信钱包,但却逼得支付宝不得不抄袭加入到自己的功能圈中。
3. 奖励金翻倍的目的是什么?
3.1 最重要目的:让用户上瘾。
还记得《上瘾》这本书中揭示的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的设计原理吗?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Hook Model),即通过四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
习惯是指我们下意识做出的举动。当大脑试图走捷径而不再主动思考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习惯就养成了。要知道,人类大脑经历过上百万年的进化才得以帮助我们看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当我们看懂某种因果关系时,大脑会把这份领悟记录下来。在遭遇相同情境时,大脑能够快速地从记忆库中调取信息,寻找最合理的应对方法。
在习惯的指引下,我们会一边关注别的事情,一边在几乎无意识地状况下完成当前的任务。比如模型中触发环节,各种类型的外部触发都只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驱使用户进入上瘾模型并完成余下的循环步骤。内部触发通过用户记忆存储中的各种关联来提醒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简单说,就是要洞悉用户的内心,通过触发各种内部情绪,促使用户付诸行动。
“上瘾模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用户养成这种消费习惯,从而形成“路径依赖”,增加与客户之间的黏性。
3.2 其次,推广花呗和余额宝
要完成奖励金翻倍的动作,首先必须将线下支付方式设置为花呗、余额宝支付。
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在越年轻的人群中越明显。相较于走“储蓄型路线”的父辈们,如今的年轻人更习惯信用消费,提前享受,花明天的钱让今天的自己活得更好。
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2017年第2季度报告。报告显示,截止6月30日,余额宝期末净资产净值超1.43万亿,第二季度利润128亿元。值得一提是,余额宝1.43万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招商银行2016年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的总额,稳居全球第一大货币基金,2016年年底已拥有3.25亿的存量客户。
最后
面对稳步增长的用户群和盆丰钵满的收益,支付宝必然不会停下脚步。虽然奖励金的想法始于微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传播和推广做得更好的当属支付宝。
作者:金刚福禄蛙,公众号:圈叔道馆,ID: xinladaoIT
本文由 @金刚福禄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