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老年人防范诈骗措施)
近年来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
一些老人的毕生积蓄被骗走
还有人因此不堪压力病倒甚至轻生
龙岩警方梳理了近期发生在本地
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例
提醒广大老年人切勿上当受骗
01. 冒充电商客服诈骗
案例详情:退休后的刘女士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在自称是中国邮政快递的工作人员后,告诉刘女士网购的拉伸板在邮寄时不小心丢失,现可按规定对其进行赔偿,让刘女士下载了一款“腾讯会议”APP。随后,对方在该APP内与刘女士进行语音会议聊天时,以指导李女士办理支付宝人工理赔为由进行诈骗,刘女士在此过程中先后被骗23833元人民币。
防范提醒:不要下载陌生人推荐的APP,并与陌生人开启语音聊天和屏幕共享功能;接到自称客服人员打来的"货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破损"类的电话建议立即挂断;警惕陌生人的"屏幕分享"邀约,涉及私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时,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02. 投资理财诈骗
案例详情:张大爷在微信上添加了一陌生好友,并微信聊天。对方自称会炒股,可以教张大爷。张大爷按照对方要求,在某投资平台充值9360元,后发现该平台无法提现,意识到自己被骗。
防范提醒:投资必须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不在来历不明的网络平台及App上投资及炒股,不相信所谓的“导师”“专家”;凡是给私人(陌生人)账户转账投资的都是诈骗;不加入未经核实的投资炒股群,这些群十有八九是为你“量身定制”的骗局,群里可能除了你以外,全部都是骗子,让你不知不觉落入圈套。
03. 冒充“公检法”诈骗
案例详情:李大爷接到自称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电话,称李大爷的孙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公安机关抓获,需转账10000元至某银行账户上,可以进行内部解决,放了其孙子。李大爷信以为真,未经核实就到银行柜台取款10000元后存入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账户上,后发现被骗。
防范提醒:公安机关办理案件,不会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问话;公安机关不会要求群众进行转账,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等手段向群众索取银行卡号和密码;如果您在拨打亲友电话时,发现有“停机、空号”等异常情况,需提高警惕,设法通过其它途径联系该亲友,核实并提醒谨防上当受骗。
04. 钓鱼网站诈骗
案例详情:高大爷接到陌生短信提示:其社保卡账户已过期,需要办理重新激活才能正常使用,短信内附带了一个激活链接。高大爷点开链接后,按照页面提示,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号、手机号、银行卡密码,但没等到新的电子社保卡,却等来了银行卡被扣款8798.40元的短信通知,高大爷才发现被骗。
防范提醒:切勿盲目点击网址链接!市民收到类似短信,特别是含有一些可疑网址的信息,一定要谨慎对待,可致电官方客服,或到相关服务网点、单位咨询确认,切不可盲目登录链接网址;此外,市民遇到需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及银行卡信息时更要谨慎,切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上述几起案件
侵害了老年人财产权益
龙岩警方将依法打击
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那么
老年人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呢?
警方提醒
1、提高法治意识。老年人应多关注主流新闻媒体,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不盲听盲信,提高警惕,捂紧“荷包”,不轻易掏钱。
2、树立安全思维。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本人证件号码、各种与身份信息或银行卡绑定的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并尽量避免通过公共网络环境使用金融服务。
3、不要轻易动钱。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一定找老伴、孩子或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必要时要及时报警。
4、不要贪图便宜。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赚大便宜”“不劳而获”的念头,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您出钱,一定要多一个心眼,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
5.遇到诈骗,要立即拨打110报警。
最后,赶紧下载
“国家反诈中心”APP反诈利器
筑牢反诈骗防火墙
下载步骤
1、下载安装
下载方式一:安卓、苹果手机均可在应用商店搜索“国家反诈中心”下载安装。
下载方式二:扫描或长按下图二维码,识别后进入应用商店,下载安装。
2.下载APP后,根据所在地选择地区进行注册登录。
3.成功登录后,点击“诈骗预警-立即开启”,即可开启全方位诈骗预警。